本报记者 赵依雪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是中国人文社科出版的重镇和旗帜。一直以来,人大社紧扣国家“走出去”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拓展国际出版的深度广度,始终致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人大社在版权输出数量、语种、主题内容及工作机制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报专访人大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畅谈近年来该社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出版合作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记者:人大社近年来“走出去”工作的整体布局是什么?
李永强:自1955年成立以来,我社坚持聚焦中国、聚焦当代、聚焦学术,用学术表达介绍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坚持与世界顶尖、行业顶尖、所在国顶尖出版社合作,走高端学术“走出去”的特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我社已向海外累计输出图书版权3300余项,涉及40多个语种,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积极搭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在以色列、罗马尼亚、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倾力打造中国学术出版国际名片,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近年来,我社对“走出去”工作的整体布局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坚持以出版为主业,发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的力量,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发起单位,我社积极与国内外出版机构共享自身优质出版资源,持续为中外出版合作发展献计献策。截至目前,合作体已拥有57个国家和地区的322家成员单位,几乎覆盖了“一带一路”国家。同时,合作体不断拓展创新合作模式,中方单位的实体分支机构在“一带一路”国家落地开花。
二是用学术讲政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直以来,我社非常重视输出图书的选题,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合作出版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带一路”等主题的图书。
三是深耕合作体平台建设,通过各类海外书展、学术高端论坛展示中国主题图书。近年来,我社通过合作体这个平台在国内外举办了多场出版活动,为图书“走出去”搭建世界舞台。同时,我社积极组织、参加海外书展,向海外读者展示优秀中国图书,加强中国出版与海外市场的联系。
记者:在推动图书海外出版方面,人大社有哪些新思路?
李永强:我社采取独特而高效的工作思路,即“一套重点图书,多文版并行,综合提升海外影响力”,通过多语种、多版本的出版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图书的国际传播范围,增强在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为例,这套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和原校长刘伟共同担任主编,聚集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科研力量撰写的全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丛书。目前已出版英文、乌兹别克文、哈萨克文、繁体字版等20余种版本,版权输出至多个国家与地区。同时,我社举办多场国际活动,对图书进行宣传推广,在海外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去年10月底我社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并举办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乌兹别克文版(第一辑)新书发布仪式和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中亚出版合作体论坛两场活动。因为前期准备充分和该套丛书本身的硬实力,两场活动都取得了非常热烈的反响。
今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社举办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英文版、哈萨克文版、乌兹别克文版和繁体字版新书发布会,这是继去年海外宣传活动之后又一场重要活动。该套丛书从策划到出版,我社安排了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高品质、高政治使命感的业务团队负责,确保每个环节都严谨缜密。未来,我社将继续努力做好该套丛书的版权输出,策划组织更多高质量的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记者: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迅速发展,您认为新技术与传统出版有着怎样的关系?据您观察,目前国外出版业AI应用情况如何?
李永强:AI迅速发展意味着出版社和出版人应更快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新书和新内容。目前,除了能生成大量内容,AI可以进行个性化推荐,根据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提供更精准的图书推荐。对于出版业来说,这不仅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还能带来更准确、高效的市场数据,为决定有效的营销策划提供支持。
在我看来,AI的发展对整个出版业来说是巨大挑战,版权和内容原创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界定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如何有效保护原创者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国外出版社正积极地让AI参与图书翻译、编辑、出版工作,极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一些国外出版社致力于搭建基于AI技术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并进行内容分类、市场预测、用户行为分析等,以此优化出版流程并提升运营效率。
我认为AI的优势显而易见,每次技术革新都可以促进行业和社会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建设、发展这方面的力量,在维护技术与出版生态平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做到主导产业变革和优化。
记者:新时代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人大社在此方面是如何做的?
李永强:建设外向型人才队伍首先要强调政治导向,必须恪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和文化宣传窗口的职责与使命;其次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跨文化交流、国际出版规则、外语能力等多方面素养;最后要关注国际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我社在培养外向型国际出版人才方面采取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对全球化背景下出版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加入各种培训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会定期组织参与国际书展、版权贸易谈判、海外分支机构实习、国际合作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员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实战经验。
记者:下一步,人大社在对外出版合作方面如何布局?
李永强:在科技赋能出版方面,我社将深入推进出版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出版内容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我社将加强融合出版,将传统出版内容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终端、人才等要素的共享融通,打造多元化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在对外出版合作方面,我社将继续大力推动“走出去”事业,延续上述各项举措,继续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长效合作机制并扩展人大出版社在国际上的品牌效应。同时,我社将加强专项人才培养,使外向型出版团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并与国际全面接轨。
总之,人大社未来将继续秉承创新、开放、合作理念,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出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加强与国际出版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